新中國成立之前,經濟落后,現代肉類屠宰加工業(yè)處一片空白。屠宰加工以私營作坊為主,前店后廠,原始、停滯、徘徊很長時間,直至1928年,在上海建立了大型屠宰場。1955年-1985年,30年內,有了長足的提高,生豬屠宰實施統(tǒng)一管理,解決了屠宰場(廠)多頭領導、多頭管理的問題。從而,全國上下建立了新型的生豬屠宰管理體系,結束了屠宰管理的混亂局面,為促進生豬生產發(fā)展,保障市場供應,打下了堅實的基礎。在此期間,國內形成了一套集生豬收購,屠宰加工、肉類分割、肉制品加工、肉品衛(wèi)生檢驗、冷凍儲藏、冷鏈加工、運輸批發(fā)零售于一體,遍布全國城鄉(xiāng)的肉類食品加工配套完整體系,使我國現代化的生豬屠宰加工體系初具雛形,基本形成頗有規(guī)范的肉類加工產業(yè)鏈,生豬屠宰量大幅提高。
長期實踐發(fā)現,尚有不足之處,影響生豬產品的安全衛(wèi)生。
一、生豬產品從屠體到胴體,胴體→批發(fā)市場→集貿市場→肉攤位(手工分割)→顧客。中間環(huán)境甚多。
就上海的情況而言,這些中間環(huán)節(jié),是否有必要、值得探討:
現狀:相當數量胴體,從屠宰場(廠)出來后,沒有冷鏈保證措施、無縫對接、直接吊鉤運輸,個別甚至堆放一起,三輪、摩的裝運,經過4-5次手工搬運,才從批發(fā)市場到集貿市場到攤位。交叉污染嚴重。其過程持續(xù)了3-4小時以上,對肉品質量、安全、衛(wèi)生產生嚴重隱患。由于增加了多道不必要的中間環(huán)節(jié),其生產成本增加20多元,直接轉嫁到消費者頭上。
筆者認為:屠宰場生豬產品屠宰場(廠)直銷處置,才能保證生豬產品的質量。沒有必要增加中間環(huán)節(jié)。減輕成本,直接讓利給消費者。
優(yōu)點:
1、保證0-4℃全程冷鏈,無縫對接。交易區(qū)空間保證10-15℃溫度。
2、交易區(qū)域、軌道輸送、對接、減少人工搬運。且分級計量,全部實現自動化。
3、款項數據處理,直通銀行,自動結算,減少貨幣往來,目的:快捷、安全、不出事故。
4、功能性服務:結算、檢驗檢疫、開票換證,綜合性管理,集屠宰場(廠)一體,減少多頭管理,中間環(huán)節(jié)。
5、中間環(huán)節(jié)節(jié)省的成本,全部讓利于消費者。
6、節(jié)省時間。全過程縮短了3-4小時以上。減少交叉污染、細菌滋長等安全隱患。
二、集貿市場攤位的改革:
現狀:
目前上海的集貿市場、標準化菜市場、肉攤位少者幾家,多者幾十個。多數攤位,1-2個手工操手,一套分割刀具,一張肉臺或一臺冷柜,租賃于市場內。
胴體到店后,市場管理追溯了檢疫證等有效證明后,即合法經營。攤位作業(yè)沿集了上百年前的手工分割方式,沒有多大改變,比較落后,一頭生豬胴體攤位上放置數小時甚至半天以上,顧客來后,用手摸,隨手挑,口沫四溢。一塊肉經多少人的手,誰也不知道。這樣的方法,都感到惡心,但還是延續(xù)到現在。
多少攤位集中一起,僅給管理者管理帶來方便,傳統(tǒng)的手工作業(yè)方式沒有多大的改變。
筆者認為:屠宰場(廠)直銷形式,直接派置分支于集貿市場、標準化菜市場。門面集中起來,建立公司屠宰場(廠)分割派生分支或直接店,直接與消費者見面。
這樣的分支機構或直銷店,應是:
1、冷剔骨、熱剔骨和其他分割均在一個封閉的玻璃幕墻內進行,內有換氣裝置,有參觀走道,可直接看到里面的加工狀況。
2、胴體在屠宰場整修完畢。即分割之前去除傷斑、出血點、碎骨、血污、淋巴結、浮毛等雜質,及嚴重的蒼白肌肉和周圍有浸潤的組織應剔除,冷庫保鮮、存儲。進入直銷店應有相關方嚴格的檢疫、檢驗,出具檢疫、檢驗證。
3、加工場所應力排徒手操作。如肉漿應有肉漿機加工、肉片有切片機、開排有開排機、割蹄有割蹄機……即該分割的產品如公司胴體分割廠(場)的一角,機械化、智能化。
出廠的產品必須在門店包裝后,有明顯的標簽、標識,符合相關標準要求。
4、直接門店的職工,必須穿統(tǒng)一的工作服、鞋、口罩、帽子并有明顯的識別標志。
5、有條件的分支、直銷店,實施網絡化操作,送貨上門。
6、各門店、營銷、信息、收費等直接與公司或銀行聯網。
7、產品價格、分級標準、檢疫檢驗網上公開,歡迎消費者監(jiān)督。
8、減少中間環(huán)節(jié)的成本,讓利于消費者。
三、組織領導
所有這些工作,誰管、誰實施、誰領導也該明確。
屠宰場(廠)以前由商務部門管,現劃歸農委領導,但市場、批發(fā)、銷售仍由商務部門管理?,F新成立的市場管理局或能承擔起該領導功能。